与生命告别
死亡的意义

对于活着,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哲学。为什么活着,我们每个人都自己的困惑。正如我们对于死亡的恐惧一样,我们总是不能相信人出生就开始走向死亡。

要接受这样的想法和感受:生与死的距离或许不像你所想象的那么遥远。

死 是自然的。我们一出生,我们就订了一个契约(不管我们知道还是不知道),那就是我们是要死的。我们对死亡诚惶诚恐,心浮气躁,表明我们并未意识到我们是大 自然的一部分。我们以为由于我们是人,我们就与自然有别。任何东西,有生就有死。我们要接受这个简单却又非常深奥的道理。

接受比本当要做的还要困难,因为在我们这个社会,人们基本上拒绝接受我们的共同命运——死亡。我们都要死的,但我们往往否认它,躲避它,或者失去理性地觉得它不会发生在我们身上。
 
从始至终我们对死亡感到恐惧。我们害怕我们的死会造成亲友的哀伤,我们害怕我们所有的计划和构想就这样结束了,我们害怕垂死的过程可能很痛苦, 我们害怕再也不能有任何经验了,我们害怕我们不再能照顾被我抚养的人,我们担心如果有死后的生命,到底会发生什么事,我们担心自己的身体在死后会变成什么 样子。 
   
面对死亡

时常,当我们面对的死亡的时候,脑海里会不停地浮现从出生 到现在的种种画面,第一次走路,第一天上学,第一次恋爱,成为父母的那一刻……瞬间,那一切都已成为过去,如今再也无法拥有,死亡越是临近,内心的恐惧与 焦虑就不停地吞噬着我们的思维。那一种力争与生命抗衡的力量就突然涌现出来,我们会舍不得离开人世间,放不下曾经拥有的一切,他们都深深地吸引着我们。我 们开始思考过去,懊悔的情绪就开始蔓延:后悔当初不该那样虐待自己的身体,后悔当初没有好好享受自由恋爱……一切的一切都想重新开始。我们无法接受我们即 将死去的事实,痛苦地看着我们无法再做任何改变,只能等待死亡的到来时,我们的内心是矛盾与不安的。

人的一生中总是会面对很多丧失,丧 失包括失去亲近的人,可能是死去或者是离开、失去未来的各种可能性以及身体的损害,亲近的人的死亡可以说是最重要的客体丧失。丧失引发的心理困扰很多,比 如说悲伤、沉迷对死者的思念、不相信觉得死者依然存在、梦见死者等等,这些都是正常的哀伤现象。

当我们挚爱的亲人离去,我们无法接受失 去亲人这个事实,总以为亲人不该就这样死去,内心痛苦万分。无论是哪个民族,哪个国家,都有丧葬的风俗。不管是哪一种形式,我们真正在做的是与我们的挚爱 进行一场告别,并且在那一段时间哀伤甚至悲痛。与我们感情联系越深的人,当他们去世时,我们的哀伤会越重。许多人认为哀伤悲痛统统对我们的身心不好,然 而,适度的哀伤有助于我们面对亲人的离世,这也就是为什么人类有哀悼死者的仪式。

如果亲人离去时,我们没有机会与他们告别,就难以宣泄 内心的哀痛。那之后,我们是很难相信这位重要亲人离世的事实,若是心理承受能力不够好的人,心理更容易受到影响。因此,学会哀伤,与自己的亲人道别,与生 命告别是我们人生中必不可少的。当我们开始接受他人的死亡,那么未来的某一日,我们也就更容易接纳自己死去。

生死箴言

一位美国社会学教授莫里·施瓦茨在他的晚年患上了肌肉萎缩性侧索硬化症,逐渐失去活动能力。随着病情的恶化,死亡离他越来越近。 

他几乎是逼视着自己的肌体如何一部分一部分衰亡的,今天到哪儿,明天到哪儿,步步为营,逐段摧毁,这比快速死亡要残酷得多,简直能把人逼疯。然而莫里老人是怎样面对的呢?
 
他说,我的时间已经到头了,自然界对我的吸引力就像我第一次看见它时那样强烈。
 
他觉得也终于有了一次充分感受身体的机会,而以前却一直没有这么做。
 
对于别人的照顾,开始他觉得不便,特别是那种作为一位绅士最不愿意接受的暴露和照顾,但很快又释然了,说:
 
我感觉到了依赖别人的乐趣。现在当他们替我翻身、在我背上涂擦防止长疮的乳霜时,我感到是一种享受。当他们替我擦脸或按摩腿部时,我同样觉得很受用。我会闭上眼睛陶醉在其中。一切都显得习以为常了。
 
莫里正验证了自己的那句箴言:学会如何生,你才知道如何去死;学会如何去死,你才知道如何生。

过充实健全生活的最好准备, 作好随时会死亡的准备,因为即将来临的死亡会促使你的人生目的更加明朗,使你明白什么才是对你而言是真正重要的。我们如何像莫里老人一样能够坦然面对死亡,活在当下,珍惜所拥有的生活,接纳自己,都是他最后的十四堂课传达给我们的生活真谛。

生命之圆

在宗教中,死亡不代表毁灭与不存在,西方有人死后上天堂之说,而东方则有佛家所言的轮回一说。如此看待死亡,那么死亡可以说生命既是终点又是起点。

我 们从婴孩的无知,逐渐习得如何吃饭、如何走路、如何交友、如何学习……我们非常熟悉周遭的生活,能够掌控自己的行动。然而,当年华逝去,老年时的我们,风 光不再,腿开始不利索,跑不动、跳不高,牙也慢慢退化,嚼不烂,吃不香。似乎老年时的我们犹如新生的婴孩一样,渐渐失去我们习得的能力,而等待着的正是我 们恐而避之的死亡。可是,生命就是那样的有意思,从无到有,再从有到无,人生就像一个圆圈,我们不停地在圆上奔跑,点点滴滴的每一天构成了我们人生的大圆 圈,认真地生活在生命的每一天,无论明天我们是否即将死去,圆圈的轨迹早已镌刻在那了。那么我们的人生也就如圆一样完满,面对死亡也就不那么困难了。 
 
 

                       (撰稿人 杭州东方心理分析研究所 陈一格 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备案号

杭州东方心理分析研究所 www.psyheart.net 备案号:浙ICP备13001446号-1

电话:0571-87799633 地址:杭州市萧山区山阴路590号金帝高新科技广场3号楼西单元801室

优化支持:诚速宝

首页   |  关于东方   |  核心服务   |  常见心理问题   |  机构动态   |  专业园地   |  咨询指南   |  下载中心   |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