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体关系
结语: 客体关系理论的整合与影响
克莱因为客体关系理论播下了种子,为精神分析运动由驱力结构模式向关系模式的转变架起了桥梁。在她之后,客体关系理论不仅成为英国精神分析学的特色,而且是国际精神分析运动的发展趋势之一。
美国著名精神分析学家克恩伯格是美国对客体关系理论最具影响力的支持者,提出人格的组织水平模型,概括了边缘型病人的特征,对于精神病患者、边缘型病人、神经症病人进行了区分。米切尔则提出整合的关系模式,他试图寻找一种方法论,将不同的关系模式结合在一起。克恩伯格和米切尔为首的美国学派,带有注重明晰性和实务过程的倾向,前者开拓了客体关系治疗的新领域,后者在重视临床应用的同时,做出了理论整合的努力。
客体关系理论不仅被英国和美国的精神分析学者继承和发展,而且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受到越来越多国家的精神分析学家的青睐,并且正在成为一个日益重要的研究主题。例如,从2000年到2001年,来自法国、墨西哥、阿根廷、巴西和美国的精神分析学家和心理医生举办了为期一年的学术研讨活动,轮流在这些国家定期举办讲座和学术讨论。在他们研讨的主题中,客体关系理论占据了近一半
的内容。许多精神分析学家都非常关注婴儿与其抚养者之间的关系,力图通过对这种早期客体关系的探讨,分析婴儿心理病理现象的根本原因。总之,精神分析学家们对客体关系理论的关注正在成为一个新的研究热点,并且在世界很多国家和地区产生着重要的学术影响。
除了对于精神分析的革命性意义,以及对于精神病学和心理咨询、心理治疗领域的巨大的冲击之外,克莱因及其客体关系理论还在儿童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和文艺批评等诸多学科中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反响。在儿童心理学领域,两种心态观不仅影响到对于婴儿心理机能的研究,潜意识幻想观和象征形成观甚至被用到了儿童认知的研究之中。克莱因关于升华和创造力的根源的研究为艺术批评和美学领域提供了动力;某些社会学家用客体关系的概念来描述团体组织和社会机构中的防御机制,用分裂作用和躁狂防御等心理学现象来解释社会结构中的冲突问题。由于对女性俄底浦斯情结的探讨,强调母亲在婴儿的早期生活和心理成熟中的绝对中心地位,使得克莱因等客体关系理论家成为女性主义运动的思想先导。
 
摘自:王国芳,克莱因与客体关系学派的创立与发展。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9月,第5期。105-110。
   
   备案号

杭州东方心理分析研究所 www.psyheart.net 备案号:浙ICP备13001446号-1

电话:0571-87799633 地址:杭州市萧山区山阴路590号金帝高新科技广场3号楼西单元801室

优化支持:诚速宝

首页   |  关于东方   |  核心服务   |  常见心理问题   |  机构动态   |  专业园地   |  咨询指南   |  下载中心   |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