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体关系
英国客体关系学派在理论上的发展
(一) 克莱因在理论和技术上的创新
     克莱因对于精神分析心理学的贡献,分为理论和技术两个层面。从理论上来说:1.修正了弗洛伊德的本能理论,把内驱力的无目的性转变为“先天的而且不可分离地指向客体”,强调其指向性和对象性;2.重视早期的母婴关系在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强调内外客体的重要性;3.重视儿童的潜意识幻想,重视内投、投射、认同等防御机制,总结出分裂、投射性认同、修复等新的防御机制;4.重视前俄底浦斯情结期的研究,提出偏执性心态和分裂样心态概念,为人们理解 1周岁之前的婴儿心理结构提供了概念框架和研究工具,深化了精神分析的儿童心理学思想。从技术层面来看,克莱因最大的贡献是创立了儿童精神分析的经典技术———游戏治疗,解决了儿童分析中的技术难题,得以遵循传统的分析准则:与儿童建立标准的类似成人的分析情境,严格规定分析的时间,保持分析者的中立性,采用移情解释。自克莱因之后,游戏治疗成为儿童分析的主要技术手段,并被众多的分析者所采用。克莱因在临床领域的另一贡献是开创了儿童精神病的治疗和研究,打破了精神病和自恋性症状无法形成移情,不宜分析治疗的神话,扩大了精神分析的治疗范围,刺激了儿童和成人的精神病病理学的研究。
(二) 克莱因学派的理论进展
     尽管克莱因早在 20世纪 60年代就已去世,但她所提出的诸如内部客体、投射性认同、象征形成等理论观点以及由她创立的游戏治疗技术仍然是吸引分析学者的重要研究课题。在她的已有观点的基础上,人们从理论或临床的角度进行了诸多验证、扩展和深化,这些研究者之中不仅包括克莱因学派的第二、第三代成员,也不乏受克莱因客体关系理论影响的精神分析学者,如英国的温尼克特、美国的克恩伯格等人。下面即简述后克莱因学派主要成员的观点。
 
1.贝恩的“摄受功能”观
贝恩 (1897—1979)是英国著名的精神分析学家,克莱因学派的第二代成员或后克莱因学派的成员之一。他于1970年代去美国,建立了“克莱因方向的分析者”(Klein orientated analysts)小组,使克莱因学派在北美开始产生影响力。在他去世前几个月在英国创建克莱因学派信念指导下的分析小组。
投射性认同是客体关系理论的核心概念。贝恩区分了投射性认同的正常形式和病理形式,并以病理性的投射性认同过程说明了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人格分裂。贝恩认为,在病理性的投射性认同中,即在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异常思维中,伴随着最大化的暴力和施虐欲,它导致了一种充满报复性仇恨的外部客体,这可以解释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迫害性妄想。在讨论分析者的功能时,贝恩提出摄受功能”(containing function)的观点 (目前有研究者称之为“容器”理论)。贝恩所言的“摄受功能”既有接纳、容忍之意,也含有理解和修正的意思。按照贝恩的看法,相对于儿童这一被摄受者 (contained)来说,父母尤其是母亲就是一个摄受者 (container),他们通过其存在、行为和情感或者修正儿童的冲动,或者强化儿童的冲动。贝恩的研究对于当今的克莱因学派的理论与实践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2.罗森费尔德的精神病学研究
罗森费尔德 (Herbert Rosenfeld, 1909—1986),是出生于德国的精神病学家,1935年流亡英国,因对慢性精神分裂症病人感兴趣,因而接受克莱因的分析,很快成为克莱因的重要支持者和克莱因学派研究精神分裂症方面的权威之一,被视为克莱因关于精神病研究方面最优秀的继承人。1947年,罗森费尔德发表一篇分析精神分裂症的详细病案史,证明了克莱因的自我分裂和投射性认同概念的重要性。他的研究汇总于《精神病状态》(1965)一书。罗森费尔德对于自恋问题有着独到的见解,并提出了“消极性自恋”(negative narcissism)概念。在克莱因学派的理论中,对自恋的看法不同于弗洛伊德。弗洛伊德认为自恋是自我可能退行回去的一种原始的无客体状态,而克莱因却认为不存在无客体的状态,自恋是撤回到对一个内部而非外部客体的迷恋。大约从 1960年代开始,罗森费尔德关注自恋的性质,并探讨了死亡本能的临床表现及由它导致的消极性自恋。1971年,罗森费尔德撰写论文《对于精神分析理论的生与死本能的临床研究:自恋的消极特征研究》,描写了死亡本能的临床迹象 (clinical evidence)。在文中,罗森费尔德阐明了一种相当重要的自我结构,在其中人格的部分被组织起来表达死亡本能冲动,人格的这一部分的临床表现是一种理想化的破坏性,是对于主体自身好的部分的攻击。罗森费尔德认为,自我的这一邪恶组织歪曲了移情和所有的人类关系。目前,罗森费尔德所描写的这一自我结构已成为克莱因学派临床研究的重要课题。
3.西格尔的“象征性等式 ”(symbolic equa2tions)
克莱因认为:象征是所有升华和创造力的基础,也是与外界现实相联系的桥梁,而精神病患正是由于象征过程被过度的焦虑阻抑所导致的。克莱因关于象征形成及其抑制的病理学观点,为她的学生西格尔、罗森费尔德和贝恩等人所继承并进一步发展,西格尔对于象征形成本身进行了一定的研究。
西格尔 (Hanna  Segal,1918—)是出生于波兰的精神病学家。后到英国精神分析学会受训成为精神分析学家和儿童分析家。曾接受克莱因的分析,是克莱因学派的重要成员。1952年起任伦敦精神分析学院的督导师;是英国皇家精神病学家学会的成员,也是用客体关系理论来分析治疗精神病的先驱之一。在克莱因去世之后,致力于克莱因学派的组织建设,并积极地宣传克莱因学派的思想。在克莱因的象征和投射性认同观的基础上,西格尔提出象征性等式的观点,分析了象征形成障碍在精神分裂症中的病理意义。她指出,能够使用符号即表明能够在符号和所象征之物之间建构一种关系,这种关系为符号和象征物之间的区别留有了余地。而在象征性等式中,符号与象征物之间完全等同,从而严重干扰了个体的思想和行为,使个体认识现实的能力受阻。在西格尔看来,象征性等式源自病理性的投射性认同,它混淆了客体与自我的部分。象征形成障碍、病理性的投射性认同和受损的现实感,它们综合成的整体现象即克莱因所谓的偏执-分裂样心态的特征。西格尔关于象征性等式的研究验证了克莱因最初的研究假设,即精神病的固着点位于偏执-分裂样心态,这一研究实际上也发现了精神病患者在思维方式上的障碍。与象征形成的研究相联系,西格尔对其进行了美学方面的运用。她认为,艺术家的创造性要求相对稳定地达到一种抑郁性心态,由此出发,修复驱力就被驱动成为建构性的创造力。这一观点可以看作是克莱因的修复与创造性观点的深化。文艺批评家
斯托克斯(A.Stokes)详细地说明并谨慎地吸取了这一观点。从1974年到1984年,西格尔撰写了一系列论述创造力特征的论文。
 
(三)英国其他的客体关系理论家
     费尔贝恩也是客体关系理论的创始人之一,他的人格客体关系理论,完全抛弃了弗洛伊德的驱力模式,发展为一种“最纯粹的”客体关系理论。他的继承者主要是冈吹普和萨瑟兰(J.D.Suther land)。两人不仅积极宣传费尔贝恩的客体关系思想,而且通过自己的研究,发展了费尔贝恩的理论,推动了客体关系理论的深化进程。冈吹普把自身(self)视为个体的核心,强调自身在客体关系中的重要性,认为通过把足够好的自身客体关系纳入到自身的结构中(以变形内化的方式),使自身得到加强。从这一观点出发,冈吹普超越了注重与他人关系的客体关系理论,走向科赫特意义上的自身心理学。
萨瑟兰把自身、家庭、群体、组织和社会视为统一的有机联系的整体,自身与环境持续的信息交换方式推动了共同的成长和结构改变。正是自身与环境的交换,使得萨瑟兰认为自身是随着现代人类的出现进化而来的,并响应社会联系的生存需要。他主张在治疗中通过移情分析,提高病人容纳真实关系世界的能力。主张精神分析机构应该通过将精神分析训练和其他人类关系活动联合起来,使精神分析朝向一种更加灵活的取向。
      温尼克特提出了“足够好的母亲”(good-enough mother)这一概念,强调与婴儿的需要相联系的母亲的护理功能是决定儿童心理健康与否的最重要因素。他试图调和克莱因和安娜·弗洛伊德之间的学术对立,逐渐形成了折衷主义的客体关系理论。
 
摘自:王国芳,克莱因与客体关系学派的创立与发展。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9月,第5期。105-110。
   
   备案号

杭州东方心理分析研究所 www.psyheart.net 备案号:浙ICP备13001446号-1

电话:0571-87799633 地址:杭州市萧山区山阴路590号金帝高新科技广场3号楼西单元801室

优化支持:诚速宝

首页   |  关于东方   |  核心服务   |  常见心理问题   |  机构动态   |  专业园地   |  咨询指南   |  下载中心   |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