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体关系
精神分析心理学之客体关系理论(咨询心理学经典理论)
    客体关系理论和自体心理学是现代精神分析的两个重要理论分支。客体关系理论创始人是梅兰妮。克莱茵
    客体关系理论是心理动力取向的人格发展理论,主张人类行为的动力源自寻求客体。客体关系理论是在精神分析的理论框架中探讨人际关系,更强调环境的影响。认为真正影响一个人精神发展过程的是在出生早期婴儿与父母的关系。此理论探讨的是婴儿与母亲的关系如何影响个体的精神结构以及个体如何成长起来,将人格发展的重心从俄底普斯情结转移到从出生到3岁的俄底普斯前期的冲突之上。
    客体关系是指存在一个人内在精神中的人际关系形态的模式。客体是一个与自体相对应的概念,客体指的是一个被爱着或恨着的人物,地方,东西,或者幻想,包括内在客体和外在客体。外在客体是指真正的人物,地方和东西,内在客体指的是心理表象,即与客体有关的影象,想法,幻想,感觉或记忆。自体也是一种心理表象,指的总是一个内在的影象,基本上是属于自己的想法,感觉或幻想。
    克莱茵是儿童精神分析的先驱。认为儿童天生就具有死亡本能,即攻击性,破坏性本能。他们的心理世界充满了原始的冲动,谋杀和自杀的倾向。任何内驱力和本能都是与客体相联系的。初生婴儿只能根据他所体验到的客体的好或坏来代表这个客体。此时,他所体验到的只是客体的部分特征,所以称为部分客体。本能和内驱力支配着婴儿的内部世界。客体关系以内驱力或本能形式呈现出来。儿童的焦虑与恐惧都源于死亡本能。当客体引起婴儿的恐惧和焦虑时,为了防止报复或被毁灭,而想控制客体甚至毁灭客体。他会采取例如投射,内射,分裂,理想化与贬抑,投射认同的心理机制。婴儿不断地运用心理机制来控制他们的欲求和需要,逐渐能把同一客体的各种不同特征整合在一起,逐步形成完整的客体表象,并建立客体关系。
    克莱茵认为,死亡本能是引起儿童内在焦虑和被迫害感的原因,由不同客体引发的被迫害感激发了他对被报复的恐惧,而这种早期的的焦虑和恐惧又会影响以后的客体关系。在治疗中,个体与客体的关系以移情的方式转移到治疗师身上,治疗师要对这些移情进行解释与分析,让早期被内化到病人生活中的客体和内在冲突再外化,通过修正内化的客体减轻病人的内在焦虑。
    马勒把客体关系概念集中在一个人的心理诞生方面,她认为心理诞生是一个分离与个体化的过程,由此婴儿才能与母亲分离并成为一个独立的个体。婴儿心理诞生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自闭,共生,分离-个体化,建立客体恒久性。马认为每一个发展阶段都有其特定的任务,挑战和危机。如果儿童特定发展阶段不能如期完成或突遇创伤性事件,便会导致眼总的心理障碍。尤其在封闭阶段和共生阶段亲子关系中断或者遇到严重的创伤性事件,就会导致各种严重的心理障碍。尤其在封闭阶段和共生阶段亲子关系的中断或者遇到严重的创伤性事件,就会导致各种严重的升年里毫障碍。当分离与个体化过程均停顿或者失败时,常导致精神病或边缘型人格违常;当分离过程停顿或失败,但个体化过程正常,常导致自恋型人格违常。马认为,治疗就是让病人重新经历早期的发展历程,达到较高水平的客体关系。
客体关系理论对边缘型人格障碍的解释与治疗
    边缘型人格的特征为平时情绪焦虑,易怒,易冲动,长期空虚孤独,忧郁不安,如遇压力事件则易导致短暂性精神病,表现出短暂的激动,幻听及妄想等症状。用客体关系理论解释边缘型人格,即是以人格发展和亲子互动的观点解释此类人格精神病理的心理成因。
    边缘型人格障碍患者的自体与客体表象虽已分离,但仍将事物看作分裂的两极,不能统合好坏,黑白,爱恨,是非等概念,对事物有理想化和贬抑两种全然的看法,在不同的时间和环境对同一个人有完全相反的评价。
    客体关系论认为边缘型人格障碍的心理机制主要包括分裂,理想化与贬抑以及人际间的投射认同。分裂即患者将事物分裂为全好或全坏,这是此类人格最基本的心理机制。理想化即患者认为客体事物是完美的,而自体则毫无价值,相反,贬抑即患者认为自体是完美的,而客体是毫无价值的。这种心理机制导致患者不能在内心统合包含好与坏两方面的客体,而使其很快的对客体产生崇拜,而后又发现其缺点而完全否定。人际间的投射认同是指患者将其自体不想要的部分投射到客体身上,然后再企图控制或废除客体上被投射的自体部分,从而导致两人间关系的紧张状态,患者的投射经客体反应后加以修饰,又再度内射到患者心中。
客体关系理论学者认为边缘型人格障碍的成因有两种,冲突论和缺陷论。冲突论认为边缘型人格障碍可能天生具有较多的攻击性和死亡本能,或是由于幼时母子关系的挫折而产生对客体的嫉妒和恨。即儿童为了维持和母亲的关系,将不好的客体部分内化到自体中,同时将好的客体保存下来,从而将情绪分裂为爱恨两极。缺陷论认为边缘型人格患者在幼时缺乏够好的母亲的照顾,形成内心的空虚感或孤独感。
    心理治疗师对此类障碍患者会谈中应注意使用澄清,诠释等治疗技巧。澄清即询问进一步信息以暴露患者内心的矛盾。诠释是对患者病症的形成过程加以解释。边缘型人格者可能在不同时间出现攻击性或内心敏感不安两种情况:在患者冲突不安时,治疗师表现出包容性和共情的态度可缓解患者的不安,同时可通过人际间的投射认同修正患者投射出来的自体部分,经内射使其自体得到重建。当患者出现攻击性时,治疗师应给予适当的限制,当设立限制时,对治疗者相当重要的就是承认自己的局限。如此一来,患者就不会把治疗者理想化,也不会认为治疗无效完全是自己的错。对于边缘型患者而言,限制的设立应该维持在最小程度。
 
 
   
   备案号

杭州东方心理分析研究所 www.psyheart.net 备案号:浙ICP备13001446号-1

电话:0571-87799633 地址:杭州市萧山区山阴路590号金帝高新科技广场3号楼西单元801室

优化支持:诚速宝

首页   |  关于东方   |  核心服务   |  常见心理问题   |  机构动态   |  专业园地   |  咨询指南   |  下载中心   |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