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体关系
广义与狭义的客体关系学派
     客体关系学派应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从狭义上来说,客体关系学派是指以克莱因、费尔贝恩 (W.R.D.Fairbairn)、冈吹普 (H.Guntrip)、温尼克特(D. W.Winnicott)等为代表的一批英国精神分析学家,他们改变了古典精神分析的理论基础,不再强调先天生物因素和本能驱力,转而强调早期母婴关系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形成客体关系理论。这是狭义的客体关系学派,又称英国客体关系学派,其中以克莱因及其拥护者(又称克莱因学派)为核心。这一理论派别重视客体及客体关系对人格形成的影响,忽视或抛弃本能驱力的作用,强调关系寻求的动力性,重视前俄底浦斯情结期的心理发展对之后心理特点的影响。广义的客体关系学派是指受英国客体关系学派的影响,在英国本土之外遵循客体关系研究范式的精神分析心理学家。它除了英国的客体关系学派之外,还包括以克恩伯格、米切尔 (S.A.Mitchell)为代表的美国学派,以及继承克莱因思想的后克莱因学派,如贝恩 (W.Bion)、罗森费尔德 (H.Rosenfeld)等。我们不主张将自我心理学中的玛勒、雅克布森和斯皮茨等人以及沙利文的精神病学的人际关系理论、科赫特的自体心理学归为广义的客体关系学派,并非否认这些理论对关系的研究,而是为了避免抹杀其理论本身的本质特征和独特性。自我心理学被视为精神分析学的正统,他们在继承弗洛伊德的驱力和人格结构模式的基础上,重视自我的独立性和适应性。自我心理学家从自我与外部客体的关系出发,尤其是从现实中亲子关系的角度去探索儿童自我发展的过程,因此,自我心理学重视的是自我,而不是客体及其关系。玛勒、雅克布森、斯皮茨三人是自我心理学中从关系的角度探讨儿童心理发展的杰出代表,但她们的观点并没有跳出精神分析的驱力模式,正如克莱尔对雅克布森的评价:雅克布森建立了一个连接内驱力和客体理论的包容性的整合模式,但这一模式仍然是继弗洛伊德之后,最令人满意的内驱力、结构模式。美国沙利文的精神病学的人际关系理论,重视人际关系对个体心理成熟的影响。他所强调的“人际关系”,是广大社会背景下的人与人之间的现实关系,即使是母婴之间的情感交流也是带有真实性和外在性的。这与以克莱因为代表的英国客体关系学派的观点是有区别的。克莱因所强调的客体关系主要是在潜意识幻想背景上的操作,既包括与内部客体的关系也包括与外部客体的关系。西方学者之所以将沙利文纳入广义的客体关系理论家的范畴,其原因在于他理论观点上的一个重要转变,即从传统的力比多和攻击性的驱力模式转而强调儿童与其抚养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强调父母的人格在塑造婴儿的自我和客体表征方面的重要意义。
     本世纪70年代在美国由科赫特发展起来的自体心理学或自体客体理论,有两个重要的思想来源,一是对于弗洛伊德自恋理论的继承与修正,二是融合了美国的自我心理学、社会文化学派和克恩伯格的客体关系观点。这一理论所研究的重点不是介于伊底和超我之间的自我(ego),而是相对于客体的自体(self),是自体与自体客体的关系对于人的心理发展的作用。科赫特认为,自体客体(self object)是被体验为自体的一部分的另一个人。科赫特所提出的自体客体关系主要从意向性和理想性两条发展线出发,强调外在世界中类似于自体的客体被内化从而影响自我发展的过程。或许正因为强调关系经验对于个体心理发展的作用,其理论也被归属于客体关系理论之列。但科赫特是在研究自体的前提下来研究客体关系的,其理论核心是自体的发展与变化,这从他的几部著作的名称上也可以显示出来,如《自体的分析》(1971)、《自体的重建》(1977);研究他的著作如《自体心理学的理论与实务》(M.T.White & M.B.Weiner,1986)、《客体关系与自体心理学》(M.St.Clair,2000)。
     综上所述,自我心理学、沙利文的人际关系理论、客体关系学派和自体心理学尽管常常被统一在关系模式的大框架之下,但他们之间的差异却是明显的。它们都属于精神分析学派,但是,将之笼统地归属于客体关系模式则会抹杀它们的独特性。
 
摘自:王国芳,克莱因与客体关系学派的创立与发展。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9月,第5期。105-110。
   
  

电话:0571-87799633      地址:杭州市萧山区山阴路590号金帝高新科技广场3号楼西单元801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