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精神分析
弗洛伊德是谁?
申荷永
 
    当人们怀着眷恋与惆怅回顾20世纪、心怀忐忑憧憬面对新世纪的时候,弗洛伊德悄然再度进入人们的生活。谁让上个世纪的评论家们,把“弗洛伊德”称之为“幽灵”呢?
    在那眷恋之中,人们给与弗洛伊德以“充分”的怀念:在世界主要媒体所评价出来的影响20世纪的100个人物中,弗洛伊德亦然显得耀眼;人们把弗洛伊德的《梦的解析》放在20世纪开始的第一页,公认它为“改变历史的书”。
    在那忐忑之中,仍然弥散着潜意识的气氛与力量,那正是弗洛伊德存在的因由,它仍然属于“未知”的领域。又有谁能够想像“9·11”事件的发生以及随后整个世界的变化呢?
2002年8月8日,我再度来到维也纳贝尔加泽街19号,重访弗洛伊德。
 
一、弗洛伊德印象
这是我第三次来到维也纳,第三次“亲近”弗洛伊德。但是,我对于弗洛伊德的印象以及弗洛伊德在我心目的形象,是慢慢地形成的:有着最初的带有某种神秘气息的遥远的呼唤,有着高觉敷老师的悉心教授,也有着我自己心理分析的亲身经历。
(一)俄狄浦斯的化身
走进维也纳贝尔加泽大街19号的弗洛伊德博物馆,弗洛伊德与其妻子玛莎年轻时的照片格外引人注目。那是各自分开的单独照片,悬挂在弗洛伊德办公室正对进门处的墙壁上。但是,在那两幅照片之间,则是一幅俄狄浦斯猜斯芬克斯之谜的照片。弗洛伊德博物馆里的纪念品——弗洛伊德铜像,其正面是功成名就的弗洛伊德肖像,背面呈现的竟是在猜斯芬克斯之谜的俄狄浦斯。
 
俄狄浦斯是古希腊悲剧作家索福克勒斯之名著《俄狄浦斯王》中的主人公。其人物原型则有着更为久远的古希腊神话传说背景。他的出生预示着非凡的命运:脚上被钉子穿破了的俄狄浦斯在异国他乡度过了18年,重新踏上故土的时候,在无意的争斗中杀死了拉伊俄斯国王,实际上正是自己的亲生父亲;自信果敢的他猜破了斯芬克斯之谜,被推崇上国王的宝座,与刚失去丈夫的王后结婚,实际上那正是自己的生身母亲。
尽管俄狄浦斯的命运中蕴含着巨大的不幸,但他也是幸运的,他猜出了斯芬克斯之谜,他是时代的骄子。那是人了解自己的开始,那是人认识自身的里程碑。弗洛伊德在1895年7月24日做了一个梦,醒来之后进行了努力的分析,然后悟出了“梦是愿望的实现”的道理。于是,激动不已的弗洛伊德在其日记中写到:1895年7月24日,斯芬克斯之谜被弗洛伊德博士揭开了。
随后的3年中,也即从1895年到1898年,弗洛伊德做了3年的“自我分析”……在这3年中,弗洛伊德与威廉·弗利斯(W. Fliess)保持着密切的通信联系,后来曾作为《精神分析的起源》一书出版。弗洛伊德自我分析过程中最重要的发现,便是“恋母情结”——每个小男孩,都会暗恋自己的母亲;而相对应的“恋父情结”,则表示每个小女孩也都会暗恋自己的父亲。在这种“暗恋”之中,同样会有潜意识的儿童性欲的成分。弗洛伊德的“恋母情结”也被称之为“俄狄浦斯情结”,因为神话传说中的俄狄浦斯正是弗洛伊德所描述的潜意识心理现象的原型。
“俄狄浦斯情结”是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的基点,那也是他自己的亲身体验。在写给弗利斯的一封信中,弗洛伊德曾有这样的表白:“当我从自己的童年经历的回忆中,觉察到对母亲所抱有的非份之想,真是羞愧难当,更是难以启齿……但是,为了我的研究,我还是决定将其公布于众。”[1] 在所有的精神分析过程中,“恋母情结”及其所包含的意义,始终占有最重要的地位。
俄狄浦斯的后半生充满了不幸。尽管曾是猜破斯芬克斯之谜的时代幸运儿,尽管在治理国家的过程中尽显其优秀的品格,命中注定的灾难还是降临。他被告知自己就是杀死自己父亲的凶手,并且和母亲结婚生育了子女。可怜的俄狄浦斯忍受着身心的巨大悲痛,放弃了所有的一切,弄瞎了自己的双眼,独自去承受命运中的苦难。“那个悲惨的时刻到了。俄狄浦斯颤抖地拿起手杖,探索着朝喀泰戎山的方向跌跌撞撞地走去,去忍受那漫漫长夜的无尽苦难。”这是索福克勒斯剧本中的描述。喀泰戎山便是俄狄浦斯出生三天后,带着脚上被钉子穿破的伤痕被丢弃的地方。
即使在命运的掌握之中,也不丧失其固有的人格,那便是俄狄浦斯。大女儿安提戈涅放弃皇宫的生活,自愿陪伴“父亲”流放。她搀扶着这位盲人,四处漂泊。他们在希腊各地到处流浪,乞讨度日,经历着苦难的生活依然保持着高贵的精神。最后,在雅典欧墨尼得斯女神的圣林里,那里散发着葡萄藤的气息,飘扬着橄榄树和桂花的清香,俄狄浦斯与女儿做最后的告别,依然带着他高贵的精神和超凡的气度归去他的旅程。
像俄狄浦斯一样,弗洛伊德有自己的骄傲,也有自己的悲哀。潜意识的发现以及创建发现潜意识的方法,都是他的不朽贡献。德国纳粹的迫害,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阴影,学生与追随者的背叛与分裂,以及身患癌症,也都是弗洛伊德的不幸。1939年9月23日,弗洛伊德在英国伦敦去世。在此之前,弗洛伊德曾告诉他的女儿安娜·弗洛伊德,希望在他的墓碑能刻上这样一句话:“他揭开了斯芬克斯的谜语,他是本领高强的人。”这是弗洛伊德的俄狄浦斯情结,这也是俄狄浦斯的化身。
 
(二)单纯固执的性格
钟斯(Ernest Jones)是弗洛伊德的法定传记作者,此人也是弗洛伊德的学生,出色的精神分析学家。当他为撰写《传记》向弗洛伊德的女儿安娜提问“什么是弗洛伊德的最突出的性格?”的时候,安娜毫不犹豫地回答说:“他的最突出的特性,就是他的单纯。”实际上,弗洛伊德去世之后,许多记者和学术界的人士,也都提出过类似的问题,而安娜总是那样自信而坚定地如是回答。
弗洛伊德单纯吗?或许有人会这样认为:“若是弗洛伊德也单纯,那么所有的人都会是单纯的了”。在一般人的心目中,由于弗洛伊德所研究的对象--人的潜意识,由于弗洛伊德在研究中所涉及到的问题--里比多或人的性欲,他本人似乎也就等于了他的研究:“潜意识”是复杂的,“性理论”是下流的,因而弗洛伊德也就变得极为复杂,变得不甚光彩。然而,在理解者的心目中,弗洛伊德是单纯的,像他女儿所认为的那样单纯。
弗洛伊德的单纯,透过《大西洋海底来的人》剧目中所塑造的麦克,或像银幕上出现而已经存在于人们心目中的“超人”,能够得到某种类似的表现。是的,就“单纯”作为一种人格特点而言,弗洛伊德和“麦克”,和“超人”是很相像的。他们都不太理解世俗的理念,更不用说市俗的规范了;他们都有着一份固有的坦然,凭着自己的良知和本性来表现真实的自我;他们都有着一份天真,自信而固执地坚持己见;他们都有着一份同样的热情,不管是对于真理的追求还是对于人类的责任。与一般的人相比,他们确实是单纯的,这种单纯是一种美好的品德,也是一种高尚的人格。
这就是弗洛伊德,在维多利亚道德观念笼罩下的维也纳,他面对传统的压力以及社会现实的冲击,仍然坚持自己的研究,仍然坚持自己的学说。凭着一种对真理的信念,他独自一人面对整个社会和整个世界,面对来自整个社会乃至整个世界的压力与责难。尽管当时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被普遍斥之为“异端邪说”,他仍然是坦然地面对现实。他本人是医生,是心理分析家;他曾到大学讲课,宣传他的学说;但是曾经在一个很大的教室里,本来有很多学生和学者参加,但是听到他的“潜意识”理论,听到他的性欲与心理发展的理论,大多数人都退出了,留下来的只有三个人。而弗洛伊德,面对这三个人,他仍然把他要讲的话讲完。这是一种勇气,这种勇气的背后有着他的特有的单纯。
弗洛伊德的单纯是与其本性的固执联系在一起的。钟斯在其传记中曾描述弗洛伊德喜欢单纯,讨厌复杂与变化,提到他的这种性格也表现在日常生活的细节上,比如他一共只有三套衣服、三双鞋子、三套内衣,就是外出度长假,他的行李也往往简单到不能再简单的程度。这表现了他的单纯,但也反映了他的固执。弗洛伊德酷爱雪茄,一天要抽二十支左右。单纯的性格使得他在探索潜意识以及性欲理论方面义无反顾,固执的一面使得他不能容忍其他人对其理论的修正,更不会轻易地接受他人的建议与劝说。
单纯的弗洛伊德使他能在最普通的生活现象中,看到了最为重要的精神分析因素,潜意识中的性本质以及性欲的动力作用;固执的弗洛伊德,使得他在发现这些重要的性欲因素之后,便不能再容忍阿德勒或荣格任何其他的解说。于是,单纯与固执,这是同一个弗洛伊德性格中不同层面。
 
(三)工作爱情与希望
在许多人的印象中,单纯固执的弗洛伊德似乎是只知道工作,而不懂得生活与爱情。所有看过不同中文版本的弗洛伊德《爱情心理学》的人,也必然会大失所望,因为那并非人们所期望的“爱情秘籍”。但是,不管是对于工作还是爱情,还是“希望”,弗洛伊德都有其独到的感受与理解。当有人要他展望人类的未来,表达他的理解与期望的时候,弗洛伊德深情地说“爱与工作,这是我的希望。”
“爱与工作”,也是弗洛伊德寄予人类未来的希望,也是他留给世人的印象。尽管不能说弗洛伊德是真正懂得“爱”的人,尽管他十分了解“性”;但是,正如卢梭《忏悔录》中所声明的”,又有谁能自信真正懂得了爱情呢。弗洛伊德初次遇见玛莎的时候,曾有这样的感触:尤其是她充满灵性的眼睛,敏感而温柔,具有一种透人肺腑的气质和坚定的自信;微微向上翘起的鼻子,嘴唇红润丰满……浓密的棕色秀发顺着耳根服贴地梳在两旁。这不仅仅是作家所描述的玛莎,更是弗洛伊德心中的爱情。“你的外表,能体现出你的甜蜜、温柔与明智。我自己对于形式上的美,总是不太在意,不过不瞒你说,很多人都说你很美丽……但不要忘记,美丽只能维持几年,而我们却要一生相处,一旦青春的鲜艳成为过去,则惟一美丽的东西,就存在于内心所表现出的善良和了解,这正是你胜过别人的地方。”这是弗洛伊德写给玛莎的情书,其中的热情与浪漫表现在其执著与智慧之中。不过,这只是弗洛伊德表现爱的一个方面。凡是理解他的人都知道,在他所理解的爱情中,也有对工作的热情和工作中的创造。
 
 
就工作来说,弗洛伊德堪称是痴情无限,死而后已。对此,茨威格在其弗洛伊德评传中曾有生动的描述。弗洛伊德的生活节奏完全服从于自己永无止息的,既有规律又有耐心的工作节奏。在他工作的75个年头数千个星期中的每一个星期,都限定在几乎是同一个圆圈中,这一天与另外一天几乎一样。茨威格说,“在他从事学术生涯的时代,每星期去大学讲一次课,总是在星期三晚上以苏格拉底式的方法给学生们举行一次学术研讨会,星期六下午安排一次牌局——除此之外,从早到晚,或者是更确切地说是到深夜,他将每分每秒都放在分析、治疗、研究、阅读以及学术思想构思中了。那本无情的工作日历没有一页是空白的,在半个世纪中弗洛伊德忙碌紧张的一天中没有一个小时不是在精神思维中度过的。”[1]
于是,五十多年的工作与创造,每天治病救人工作十多个小时,挑灯著述直到深夜或黎明,精神分析巨大的成就及其深远影响,是弗洛伊德在没有助手和秘书的条件下完成的;每一封信都是他亲手书写的,每一个问题的研究都是他独自完成的,每一部作品都是他亲自拟定撰写的。对此茨威格曾感叹不已:“惟有这样的创造力,这样一种伟大的心静如水,才泄露了他的貌似平庸的外表后面真正的魅力。只有在他这个创造者的领域内,这个看起来平凡的生命才显示出他自己的无与伦比性和不可比拟性。”[1]
于是,有了爱,也就有了工作的热情与动力;有了工作与创造,有了爱,也就有了希望。为此,弗洛伊德身体力行,完成了他自己的使命。他在临终之前曾平静地说:“我生来要做的事情,我做了。”(The work I was born to do, it’s done.)平淡的话语中包含着何等壮美的一生。弗洛伊德去世的时候,世界仍然笼罩在世界大战的黑暗之中,那希望之光显得如此的微弱,正如意识面对那漫无边际的潜意识存在……但是,对于这微弱的光亮,弗洛伊德是充满信心的。薪尽而火传,弗洛伊德留给了我们对于人性的特殊理解,而对于人类自己心灵的理解,又何尝不是人类的希望呢?
 

[1] 见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引论》,高觉敷译,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译序。
[1] 茨威格:《精神疗法》,王威译,西苑出版社1998年版第233页。
[1] 茨威格:《精神疗法》,王威译,西苑出版社1998年版,第234页。
 
 
摘自《心理分析:理解与体验》,申荷永著,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4年第一版。
   
  

电话:0571-87799633      地址:杭州市萧山区山阴路590号金帝高新科技广场3号楼西单元801室